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会议查询 > 2025年第四届先进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国际会议

2025年第四届先进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国际会议(ICANN 2025)


会议时间:
2025年4月11日至14日
会议地点:
日本 京都
检索机构:
Scopus,Inspec,Google Scholar
2025年第四届先进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国际会议
 
欢迎参加 ICANN 2025 大会
随着第一届在中国上海的成功举办,第二届 在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第3版,通过在线平台。2025年第4届 先进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国际会议 (ICANN 2025) 将于 2025 年 4 月 11 日至 14 日在日本京都高等大学举行。 ICANN 2025 届会议由京都高等科学大学化学和材料学会共同主办。它 专注于用于纳米工程的先进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以及 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涵盖从理论和实验到 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器件在技术中的应用.ICANN 打算引进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年轻研究人员 来自全球多个学科的共同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讨论他们的成就和新的研究方向。
 
出版
 
接受并注册 带有演讲的论文将发表在以下列出的 Scientific.Net 收藏期刊上。论文将送交Scopus、Inspec、Chemical进行索引 Abstracts Service、Google Scholar等
☆ 检索信息摘自本刊官网。ICANN公司 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大会无法做到 对未来检索状态的担保。请事先了解这一点 提交。
 
提交
 
论文全文提交
投稿论文篇幅不少于5页。被录用和注册的论文将被邀请进行报告,并将在会议结束后发表。
剽窃是一种严重的职业不当行为。所有提交的内容都将被筛选出是否存在抄袭,一旦被发现,提交的内容将被拒绝。
 
Accepetd 摘要将受邀进行报告。摘要将不会发表,但将包含在会议议程中。
 
如何提交?
登录在线投稿系统
,在“论文信息”表格中填写所有必要信息,上传摘要/纸质文件(.DOC或.PDF),然后点击“提交”按钮
 
会议主题
ICANN 接受以下主题的论文,但不限于:
 
计算纳米技术
石墨烯纳米技术的管理
纳米测量设备
纳米多孔材料
纳米催化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晶体
纳米器件
纳米电子学
纳米流体
纳米磁学
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材料表征
纳米材料处理技术
纳米材料储存技术
纳米光学
纳米包装
纳米粒子
纳米光子学
纳米技术与涂层
纳米机器人
纳米棒
纳米管
高分子纳米材料
量子点
自组装过程
可持续的纳米制造
纳米材料的合成
薄膜
 
ICANN 2022 年特邀演讲嘉宾
 
Alphabetical Order of Surname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
 
陈洪霞教授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上海大学
 
陈红霞,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和超分子光学传感器、蛋白芯片、食品安全和临床疾病检测的传感界面等领域,成功构建了尿液中结核标志物检测,癌症标志物及癌细胞检测等多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主持有国家自然基金三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三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获2016,2018和2019年度年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最佳论文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一等奖,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指导的研究生有四人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三人荣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近年来在包括Biosensors 和生物电子学 (IF9.518)、传感器和 执行器 B, Analyst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承担有本科专业及基础课程《化工原理》和《生化药物学》,研究生课程《纳米医药》。
 
 
Shengyu Jin 博士
CMC Materials, 美国
 
金胜宇博士获得博士学位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学位 2019. 他的论文是关于激光的研究 金属膜的冲击压印 向软模板及其应用迈进。 在Gary Cheng教授的研究中 可扩展的微纳米制造实验室 在普渡大学,金博士发表了多篇论文 24 种同行评议期刊,包括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Letters, 和 JACS。在普渡大学开始之前 大学期间,金博士曾担任 2010年起担任本科生研究助理 到2012年在合肥舒宏教授那里 国家物理科学实验室 微观尺度。
Shengyu Jin博士现在是CMC的工程师 材料,全球领导者 化学机械平坦化浆料和 垫供应商。金博士也自愿 担任9种期刊的审稿人,并 会议,包括Journal of Applied 物理学、合金杂志和 化合物和 ASME。2019年至今,金博士 担任 ICANN 的技术委员会。
 
 
Prof. Jiangfeng Ni 吴江锋教授 H指数:45
江苏省杰青和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Soochow University, China 苏州大学
 
倪博士在以下机构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三年后 在日本和新加坡进行博士后研究 移居中国东吴大学,现在 担任材料学教授一职 物理学家,凝聚态研究所所长 物质和材料。目前,倪博士是 领导一个团队,处理各种类型的 储能系统,包括 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器和 特别是微电池,重点关注 关于基础物理、化学和 这些设备中的材料。倪博士有 公布了 17 项专利(8 项已授权,9 项已申请), 2本书章节,100+同行评议 在《自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通讯, 国家科学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Matter 和 ACS Nano。 这些论文获得了总引用次数 接近5000,H指数为40。他服务 担任《材料技术》的编辑 功能材料快报和组织 主席和成员为一系列职能 材料会议。
倪江锋,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凝聚态物理及材料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杰青和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多年来致力于功能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应用的研究,重点探索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绿色环保的储能材料及微型储能体系。迄今为止共发表论文11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H因子45。
 
Assoc. Prof. Jianyong Ouyang 欧阳建勇教授 h-index: 6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
 
欧阳建勇教授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和清华大学 分别在北京的大学。他 曾在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日本高等科学研究所和 技术及博士后研究员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加入国家队之前 新加坡大学 (NUS) 作为 2006年担任助理教授。他被提拔了 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他的研究 兴趣包括柔性电子和 能源材料与器件。他发明了 第一种聚合物-纳米粒子电阻 记忆,以及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不断 报告的世界纪录电导率和 溶液加工的热电特性 本征导电聚合物。
欧阳建勇,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在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作助理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博士后。2006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有机电子、存储器件、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材料、自然 纳米技术、自然 通信、先进材料、纳米 Letter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MIT Technology 评论、世界 journal、azonano.com、Nanotechweb、Journal of 材料 Chemistry等报道或评为年度亮点文章。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高分子/纳米颗粒存储器和多次刷新可加工导电高分子电导和热电性能的世界记录。
 
 
Prof. Wenli Peig 裴文利教授
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纳米学会理事
东北大学, China 东北大学
 
裴文利博士获得博士学位 来自东北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 2002年大学毕业。然后,他成为了 东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03年至2007年在秋田大学。他是 秋田大学访问学者 从2009年到2019年。现在,他是一个完整的 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和东北大学工程学。 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 结构设计、制造和 磁性的性能优化 材料。
 
吴沙雄副教授 Dr. Ng Sha Shiong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Malaysia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吴沙雄获得 B.Sc 荣誉学位 纯物理学学位,M.Sc 和博士学位 固体物理学学位(主修 半导体研究)来自Universiti Sains 马来西亚 (USM)、马来西亚。他担任过 物理学院高级讲师 2007 年 11 月至 2015 年 4 月的 USM。现在 他隶属于纳米研究所 光电子学研究与技术 (INOR),USM。吴医生晋升为: 2017年9月任副教授。他 专业领域包括 XRD、IR、 拉曼、紫外-可见-近红外和 PL 表征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他 还积极参与以下方面的研究 (1)基于III-氮化物的LED和太阳能电池, (2)III-氮化物、金属氧化物的生长, 和硫族化合物材料,(3)制造 以及多孔/纳米结构的表征 薄膜和(4)表面声子极化激元 III-氮化物。吴博士发表了更多文章 超过 150 篇研究论文 Scopus/ISI索引期刊。此外,他还有 申请了1项专利并发表了2项专利 专著。目前,吴医生是 2 International的首席研究员, 5 个国家级和 5 个大学研究 拨款。此外,他还是 16项研究资助的共同研究员。吴博士 曾获得各种优秀奖项 研究。其中包括最佳论文 奖项,最佳研究生奖, Sanggar Sanjung出版奖 类别。2012年,他的一项研究 基础研究资助的赠款 资助计划已被选中并授予 作为最佳研究项目(在Pure下 科学类)由高等部授予 马来西亚教育。目前,吴医生有2名 博士生由他主要指导。 自 2007 年以来,有 4 名博士生和 5 名硕士生 成功毕业后,他的专业 监督。目前,吴博士是会员 材料研究学会,光学 美国学会,应用学会 光谱学和SPIE。他也是一种生命 马来西亚固体科学协会成员 &技术协会和马来西亚研究所 物理学。自2008年以来,他担任 许多知名期刊的审稿人,以及 审稿30余篇。
 
 
Prof. Huiling Tai 太惠玲教授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 电子科技大学
 
太惠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固体电子学),2008年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1年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敏感薄膜与传感器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自然基金、863、军事电子等项目15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研制成功高性能气湿敏传感器与红外探测器,取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他引3000余次,高被引论文4篇;编著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获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和十佳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
 
 
Prof. Tseung-Yuen Tseng 曾俊元教授
IEEE会士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China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
 
曾国苑教授现已逝世 研究所讲座教授 电子,国家阳明交通东 大学。他曾是学院的院长 工学(2005-2007),副校长 2007-2009年任大学讲座教授 国立台北大学 技术,台北,台湾。曾博士 专业兴趣是电子的 陶瓷、纳米陶瓷、陶瓷传感器、 高介电常数薄膜,铁电薄膜 电影及其基础设备, 能源 材料和电阻式开关存储器 设备。他发表了 430 多篇研究 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发表会议论文170篇(主题演讲80余篇) 并邀请报告)7本书,并举办了36场 专利。他发明了贱金属 多层陶瓷电容器,具有 成为大规模的商业化产品。他 曾任亚洲董事会主席 铁电行业协会主席 第六届亚洲铁电会议。 他获得了无数奖项,例如 杰出研究奖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IEEE CPMT 杰出技术成就奖, 学术奖和国家捐赠主席 IEEE教育部教授 CPMT 杰出持续技术奖 贡献奖和杰出奖 Phi Tau Phi 成就奖 学术荣誉学会(2018).他是 当选美国陶瓷学会会士 学会、IEEE Fellow、MRS-T Fellow 和 APAM 院士。
 
 
Assoc. Prof. Jin Wu 吴进副教授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显示材料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开发面向健康医学和环境监测应用的柔性、可拉伸、可穿戴、自修复的传感材料与器件,聚焦水凝胶基柔性电子器件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no-Micro 字母, 先进功能材料, 先进科学, 材料视野, 小, ACS Nano, Nano Energ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接口, 传感器 & 执行器, B: Chemic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30篇,被引用3600多次,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10篇,被引用100次以上论文>10篇。获得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项,申请发明专利十几项。
 
 
Prof. Lili Wang 王丽丽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王丽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主要针对柔性半导体电子器件高灵敏、多信号以及可集成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通过界面调控设计研发了新型低维半导体异质阵列,建立人体各器官组织周围微环境的光、声、电多模式生理信息传感及原位探测同步实时监测方法,解析人体生理环境与人体感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机制,研制高性能柔性半导体感知集成系统,实现多物理量生理信号长时监测和功能评估。近五年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Adv. 材料、Adv. Funct.材料、ACS Nano、Chem. Soc的。 Rev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入选ESI全球热点及高被引论文13篇,总他引6000余次,H-index为50。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年入选十五届“未来女科学家”;2021年入选“中科院高层次人才”。担任Journal 半导体、InfoMat、纳米 研究和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期刊的青年编委和客座编委。
 
 
Prof. Lin Wang 王琳教授
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China 南京工业大学
 
王林教授在以下领域工作 南京先进材料研究院 科技大学。她获得了学士学位 武汉物理学博士 2009年大学和香港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在 2013年,她先后担任过 在日内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4-2017. 她主要关注 微观电子学的研究 中的过程和光-物质相互作用 不同的二维材料,具有 旨在推动基本面 对他们的理解和新的应用 电子和光学特性。
王琳,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009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起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7年被南京工业大学聘请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新型低维纳米材料的生长制备、量子输运、光电特性和微电器件,探讨和发现不同种类材料中的微观电子行为及器件性能。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通信、物理评论快报、 先进材料、光科学和 应用, 纳米 Today等发表论文30余篇。曾荣获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奖章(International 美国先进协会 Materials)、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Young Scientist Award)、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A类、首届国家级江北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担任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员、欧洲先进材料大会科学顾问委员、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江苏省十四届党代表、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等社会兼职。
 
 
Assoc. Prof. Zhengji Xu 徐政基副教授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中山大学
 
徐政基,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曾担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微电子研究院(IME)研究科学家,新加坡理工大学(SIT)Associate 能力。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等离激元光子学、平面光学、测量与传感器技术等。迄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Photonics 研究、 纳米字母、纳米光子学、自然 通信、纳米尺度、小型、光学 Letters、Optics Express、IEEE Transactions on 纳米技术和IEEE光子学技术 Letters等。
 
 
Prof. Zhi Yang 杨志教授 H指数:57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上海交通大学
 
杨志分别在中国兰州大学获得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他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之后于2009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0年晋升为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级电子材料和智能传感设备。他发表了 200 多篇论文,H 因子为 57。曾担任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影响因子:16.419)的副主编。
杨志,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创刊副主编(影响因子:16.4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
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等20余项项目。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30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1015次,ESI高被引论文15篇,H-index学术指数是57。转让中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多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产学研转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获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主要从事纳米电子材料与智能感知传感器件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部分成果因其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被《Nature》出版集团所属刊物NPG 亚洲材料、纳米科技网、材料 Views等选为研究亮点和期刊封面论文进行报道和推荐。
 
杨秀丽副教授 杨秀丽副教授
盐城工学院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盐城工学院
 
杨秀丽博士获得硕士学位 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学学位 2008年获林业大学博士学位 2013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发表论文 在吴传德教授的指导下, 随后她加入了盐城学院 科技。目前,她是一名律师 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 用于环境领域的先进技术 保护江苏省政府,她是 Early Career编辑委员会成员 的《中国化学快报》和《稀有》 金属》.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上 以及MOF基纳米材料的合成 用于环境传感和净化 得到9个国家、省级单位的支持 基金。她的成就包括 37 合著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Adv. Funct.Mater.,J. Mater.化学。 A,生物感应。生物电子等,与总 引用次数超过1400次,h指数为21, 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省级科技部 成就奖等。
杨秀丽,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稀有 Metals》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新型功能MOFs材料的分子识别和转化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9项;在J. Am. Chem. Soc.,Adv.功能。Mater.,J. Mater. 化学A,生物传感器。 Bioelectr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被引1400多次,H因子2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创业大赛优秀团队等多项奖励。
 
 
Prof. Dongzhi Zhang 张冬至教授 H指数:45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中国石油大学
 
张冬至,山东聊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山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微纳传感器与智能感知课题组负责人。2009-201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主要从事微纳检测与先进传感技术、电子信息与智能感知器件、智能检测技术与微系统、电力设备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课题研究,另外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十余项教学课题研究。在ACS 纳米、纳米 Energy等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5篇(SCI一区TOP论文74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8篇,谷歌学术引用6300余次,H因子45,出版学术专著1部,入选中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青岛拔尖人才、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教学奖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已授权11项,指导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1项,指导研究生60余人,已毕业35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6人,学术十杰及提名奖4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5人),获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卓越贡献奖、胜利石油育才奖、青春建功新时代先进个人、我心中的好老师、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山东省“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评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电子材料与元件杂志青年编委、担任Nature 通信、ACS Nano、高级功能 材料、材料化学学报 A、Sens. Actuators B: Chem.等40余个高水平SCI期刊审稿人, 入选5个爱思唯尔Elsevier期刊杰出审稿人。
 
 
Prof. Jun Zhang 张军教授 H指数:48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Qingdao University, China 青岛大学
 
张军教授目前是 青岛市物理学院教授 大学,中国。他在以下机构获得博士学位 2011年在中国南开大学。在 2014-2015 他与Nicola Pinna教授合作 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这 他的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微/纳米结构的阐述 通过化学和物理手段的材料 技术。的理化性质 合成的纳米结构主要有 研究在化学气体中的应用 传感器。他已经出版了100多篇 具有个人H指数的同行评议论文 共 48 章,一章和三章 专利。
张军,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敏感电子材料和新一代信息传感技术。主持国家、省级等项目共9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H因子48;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应邀参与撰写英文专著《Nanowire Electronics》;在国内外会议作邀请报告4次,口头报告10余次;曾获英国皇家化学会Mater. Horiz.新锐研究员、第十二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气湿敏专业委员会委员、SCI期刊Rare Metals青年编委。
 
 
Prof. Zhenyang Zhong 钟振扬教授
Fudan University, China 复旦大学
 
钟振阳,物理学教授 复旦大学科学系, 中国.我 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95年获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科学, 2001年,北京,中国。从4月起 2001年至2003年12月和2005年5月至 2005年12月,我在研究所工作 半导体物理学,林茨大学, 奥地利。从2004年4月到2005年4月,我 曾在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工作 国家研究,斯图加特,德国,作为一个 博士后研究员。自 2006 年以来,我 曾就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大学。我的研究重点是 受控形成的品种 Si衬底上的纳米结构,以及 探索独特属性和 这些纳米结构的应用。我有 撰写或合著了 80 多种期刊 文章和 2 本书章节。
 
 
Assoc. Prof. Lu Zhu 朱璐副教授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中山大学
 
朱璐,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2016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16-2019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今发表SCI论文35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论文15篇,包括2篇ACS 纳米、3篇高级功能 材料、2篇先进光学 Materials、1篇Optics Letters和1篇IEEE Electron 上的交易 Devices等,引用1100余次,H因子20。研究兴趣包括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图像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纳米制造、神经元器件等。
 
 
ICANN 2022 年主题演讲嘉宾
 
 
Soon Hyung Hong 教授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ST)副院长,韩国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教授
 
洪教授在以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4年在西北大学学习。后 在斯坦福大学的研发经验 研究助理,他加入了韩国高级 科学技术学院 (KAIST) 1986年担任教授,他在那里 指导设计研究和教育, 的制造工艺和应用 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洪教授 率先发展,发展全球领先 制造工艺技术以及 纳米材料填充的应用 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洪教授 发表国际期刊263篇 论文,注册或提交了 158 项专利, 主要发表72场主题演讲或特邀报告 在纳米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领域。
洪教授曾担任董事总经理 战略研发规划办公室 (OSP)在知识经济部 (MKE),基础科学主任和 美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工程学 大韩民国(NRF),大韩民国总统 复合材料协会 (KSCM) 和 韩国粉末冶金研究所 (KPMI)。他目前担任 SAMPE韩国分会会长兼副会长 韩国科学院院长 和技术 (KAST)。
 
俞成忠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俞成忠博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学位 (1990, 1993) 华东师范 大学,并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大学毕业。他曾是以下机构的教授 复旦大学化学系 大学直到2010年。目前他是一名 澳大利亚大学的教授和小组负责人 生物工程研究所 纳米技术大学 昆士兰州,澳大利亚。
俞教授是化学家和材料学家 功能纳米结构科学家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因为 2000年,他发表了260多篇 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其中有 被引用超过 16,900 次,导致 H指数为64。他已经发展了广泛的 工业合作以扩大 功能材料在A中的应用 现实世界。他获得了多个奖项 包括勒费夫尔纪念奖 澳大利亚科学院,ARC 未来奖学金,以及 国家科学奖(3/5)。
 
沈国珍教授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沈国珍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3年获得美国理科大学博士学位 和中国的技术。从2004年到2013年, 他在汉阳进行研究 大学(韩国)、国立研究所 材料科学(日本),大学 南加州(美国)和华中 科技大学 (中国)。他加入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学系 2013年担任教授。他目前的研究 专注于柔性电子和 可打印电子产品。他发表了更多文章 超过 300 篇论文,H 因子为 79。他 获得了几个重要的奖项,包括 杰出青年研究基金 科学家,毛毅胜科学和 技术奖, 科学技术奖 荣获C-MRS奖 等。
 
 
邓永辉教授
Fudan University, China 复旦大学
 
邓永辉教授获得化学学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获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大学(2005年)。他曾担任 师从东元教授的博士后研究员 赵(2005-2007),并被提升为 副教授(2007年)及正 化学系教授(2011年) 在复旦大学。他曾在大学工作 加州伯克利大学(2009-2010) 饰演 访问学者。他与人合著了 120 多部著作 在参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 引用次数超过8000次,h指数为46。 他获得了自然奖的二等奖 教育部科学奖( 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学者奖 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单位” 节目和青年长江教授“,作者 教育部.他目前是 《中国化学》代理副主编 信件(SCI索引)和评估员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他 研究兴趣包括功能性多孔性 材料、核壳纳米材料,以及 它们在催化、化学中的应用 传感器、生物医药等
 
提交
 
提交类型
 
摘要(仅供演示)
已完成论文的摘要、扩展摘要或任何拟议研究的摘要 列出的主题领域或相关领域。拟议研究的摘要 应包括研究目标、建议的方法和讨论 的预期成果。它不应超过 300 个单词。
 
全文(用于出版和演示)
已完成的研究论文或未完成的研究或想法 未来的研究,以便在列出的任何主题领域中引发讨论 或相关领域。已完成的研究工作/项目或正在进行的工作 报告/提案。
 
提交步骤
点击以下网址: http://confsys.iconf.org/submission/icann2025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和密码以登录iconf系统(点击“创建” 帐户“为新用户)
在“纸质信息”表格中填写所有必要的信息,然后上传 摘要/纸质文件(.DOC或.PDF),然后点击“提交”按钮
我们将向您发送一封确认信,以告知纸质身份证件和审查流程 在2个工作日内。
如有任何疑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icann@cbees.net
 
联系我们:
 
会议秘书:张女士
 
电子邮件:icann@cbees.net
 
电话:+86-28-87577778

内容为网页翻译,可能会有差异,以官网为准:https://www.icannd.org/
按学科领域查询: 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网络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数据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医学经济与金融物理地理地球数学能源与资源电气工程海洋科学化工科学环境科学图像处理人文社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科学土木建设工程生物科学与技术 按国家查询: 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土耳其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加拿大 按检索机构查询: EIScopusCPCICNKISCIInspecIEEE XploreGoogle Scholar
language: